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家。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荣誉研究员,加拿大Alberta大学荣誉科学博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湖北大学毕业,分别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学习经历:
1992-1995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化学专业 博士学位
1982-1985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微生物专业 硕士学位
1978-1982湖北大学 生物系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1-至今 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 院长、讲席教授
2013-至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2002-2013科学技术部基础研究司 司长
1999-2002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 党组书记、副院长
1992-1999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副所长
1993-至今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研究员、客座研究员
1985-1993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
国际影响力:
生命科学发展战略任务:
担任国家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和指南专家组组长;中国合成生物学发展路线图(2022-2030)研究组组长;中科院十五五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21—2035)》基础科学战略研究专家组副组长及交叉科学组组长(2019);亚太经合组织(APEC)首席科学顾问会议中方代表(CSAE,2013,2015-2018)。在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生物技术和生物制造领域承担大量国家层次战略研究任务。
学术组织任职:
目前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合成生物学分会主任、生物传感/生物芯片/纳米生物技术分会创会主任、荣誉主任;亚洲生物技术协会(AFOB)顾问、纳米生物技术/生物传感/生物芯片分会共同创会长;世界生物传感学术大会(World Congress on Biosensors)常务组委会委员;中国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曾经担任:伦敦纳米中心(LCN)顾问组成员(2011-2016),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2008-2016),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2009-2013),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长(2001-2009),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常委(2004-2015);CFDA第一届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临床检验专业组委员(2017-2022)。
所获荣誉:
1.首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1989)
2.中科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4)
3.加拿大Alberta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2015)
4.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2018)
5.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2020)
6.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021)
7.科研管理岗位上获2次三等功(2007,2010)
8.宏观战略论文两次获评《中国科学院院刊》年度十大热点论文:
9.世界生命科学格局中的中国,2022
10.解读新时代中国生物技术发展图景,2023
科研成果:
从事合成生物学、生物传感、纳米生物学和分析微生物学交叉创新研究,并用于解决细胞生物学、病毒学、肿瘤生物学的基础科学问题。发表论文400多篇、专著3本、获专利40余项。主要成果概括如下。
(1)基因编码生物传感器:设计合成系列基因编码传感器,可视化研究活细胞内分子事件,如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与相变、生物膜生长、亚细胞结构对环境刺激的相应、细胞凋亡、细胞核染色质群体空间分布、肿瘤单细胞表面抗原分析、肿瘤细胞外泌体标志物组发现等。
(2)分析病毒学:创建多色荧光标记方法,设计构建“彩色病毒”,实现病毒-宿主细胞相互作用高时空分辨动态示踪,发现和阐明了病毒(HIV、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寨卡病毒等)侵染及生活史中新的机制(如HIV病毒粒子通过核膜内吞方式入核等),丰富了病毒学知识。基于高电子迁移率第三代半导体的免疫传感器,实现了单拷贝病毒检快速检测。
(3)蛋白组芯片:创建结核分枝杆菌全蛋白组芯片及蛋白质组库、基因敲除库、成为结核病研究的高通量、高内涵平台,发现一批新的免疫原,其衍生产品免疫试剂盒已广泛用于结核病防控和结核病研究。创建非洲猪瘟全蛋白组芯片,筛选免疫原,用于新型疫苗研究。
(4)纳米生物学:以病毒和细菌组件、细胞外泌体、微生物酶等天然纳米生物材料为分子元件,设计合成多层级结构生物纳米功能器件,用于构建纳米生物传感器、体内药物递送载体、生物反应过程生化参数检测与控制系统、环境有机污染物监测等。
(5)机器学习的运用:肿瘤细胞分子影像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连续分级异质性与预后评估、新型抗菌肽预测、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外囊泡生物标志物的发现等。
(6)研究拓展:人工合成单细胞分析技术,AI+底盘细胞,合成肿瘤诊断-治疗体系。
科技宏观管理论著:
1.世界生命科学格局中的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
2.全球主要经济体企业科技创新版图分析与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
3.科技强国植根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
4.Forty years of highly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in China'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conomy(National Science Review,2018)
5.基础研究内涵与投入的国际比较(中国软科学,2017)
6.新李约瑟命题-中国在新科技革命中的机会(《瞭望》,2009)
7.《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化学工程出版社,2010,主编)
8.《国际科技奖励概况》,科学出版社,2009,主编)
9.《科学技术评价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2008,主编)。
从事合成生物学、生物传感、纳米生物学和分析微生物学交叉创新研究,并用于解决生命科学研究、重大疾病诊疗和生物过程控制难题。